錢太後這時完全忘了是錢大太太先向高然提出的結親意向,反正錢家不敢和燕王對抗,那錢家丟失的臉面,都是因為別人!
高然莫名其妙為錢大太太背了鍋,偏偏她還沒法解釋。從錢太後就能看出來錢家不是什麼拎得清的人家,高然簡直有口無處說,而有林未晞在,林未晞甚至都不會給高然開口的機會。
高然一上午都是有口卻說不出話來,真是說不出的糟心。她正焦躁著,外面傳來唱喏聲:“皇上駕到。燕王到。”
慈寧宮內哗然,林未晞起身,躬身朝門口行禮。
“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。”
皇帝在一堆人的簇擁下走入慈寧宮,他的身側正站著顧徽彥。皇帝進殿後環視一圈,忽然眼睛凝結在一個人身上:“燕王叔,這就是新的嬸嬸?”
第41章 皇恩
小皇帝微歪了頭看向林未晞, 眼中是毫不掩飾的好奇。
被皇上好奇未必是件好事, 林未晞頭又低了低, 隻露出一截修長的脖頸。顧徽彥朝林未晞看了一眼,接過話道:“正是家妻。”
皇帝又好奇地看了好幾眼, 才說:“免禮。”
林未晞跟著眾人站起身,皇帝上前給錢太後行禮。皇帝和燕王親至, 座次當然要重排,林未晞借著這個機會走到顧徽彥身側,默默隱沒在燕王的氣勢下。
顧呈曜也隨著顧徽彥、皇帝一道來拜訪太後。他看到林未晞一襲盛妝朝他的方向走來, 最後卻停在他的側前方, 站定。
顧徽彥身穿玄色親王蟒服,林未晞一身正紅華麗嬌豔, 顧徽彥高大修長,林未晞身形嫋嫋,光從背影看,這兩人站在一起說不出的協調。
顧呈曜不知為何浮上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心緒, 高然見林未晞自然而然地走到燕王身邊, 她也不甘示弱走向顧呈曜。她站好後看到顧呈曜有些走神的樣子, 忍不住低聲喚了一句:“世子?”
顧呈曜驚醒,看到高然正關切地望著他。顧呈曜溫和一笑, 輕易地將心緒掩飾過去, 用眼神安撫高然:“我沒事。皇上還太後還在,有什麼話回去再說。”
高然當然是懂得這個道理的,可是被顧呈曜這樣一說, 她不知為何就有些不高興,似乎在她期待中顧呈曜不應該是這種表現。高然想讓顧呈曜知道,方才林未晞如何端婆婆的款,如何刻意截她的話,如何假公濟私在太後面前詆毀她。可是現在,高然隻能安靜地應下,然後低頭聽皇帝和燕王說話。
Advertisement
皇帝八歲登基,一晃五載,等過了年皇帝也都十三了。十三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,可是在皇家,已經是一個敏感的年齡了。
慈寧宮地龍燒的很熱,宮殿中燻香浮動,溫暖如春,按理是很舒適的環境,可是滿室之中,竟然隻有皇帝和顧徽彥兩人說話。
其他人都大氣不敢喘地低頭候著,就連錢太後都收斂了方才的絮叨,隻是端著笑容坐在一邊,時不時點頭應和一二,但是卻沒法真的插入這場談話。林未晞隻管坐在顧徽彥身邊當掛件,臉上笑容始終明豔,但是心裡卻有些走神。
今年已經是元嘉五年十一月了,皇帝也已經十二周歲。如果她還是前世的世子妃,當然也會覺得如今朝堂歌舞升平、國泰民安,可是林未晞看過那本天書,她知道後面的事情,並不是一帆風順。
張首輔自執政以來,在外大刀闊斧改革,朝政大小事一把抓,在內還擔任著皇帝的老師,負責教導皇上仁義禮信。一個臣子做到這個地步,可謂是文人之至,曠古爍今。但是林未晞卻從天書中得知,張孝濂生時位極人臣,可是在死後,竟也難免歷代託孤大臣不得善終的下場,連屍骨都不得安生。後面甚至還興起討伐張孝濂的風潮,但凡張首輔推行的政策全部要否決,但凡是反對過張首輔的臣子,後續全部以忠烈有節之士起用,即便那個臣子其實隻是個憤世嫉俗的草包。
僅是天書中隻言片語,林未晞已經從中窺到那時的驚險轟烈。林未晞沒有涉足過朝政,她並不清楚大名鼎鼎的張首輔是什麼樣的人,可是張孝濂在位期間國庫稅收翻了數番是真的,朝廷法令嚴明是真的,然而張家大肆受賄是真的,張孝濂借機排除異己、安插親信也是真的。這樣一個傳奇人物輪不到林未晞來評價,她關心的,其實隻是燕王府而已。
曾經她是世子妃,現在她成了燕王妃,她勢必要和燕王同生共死榮辱與共。先帝留下三位輔政大臣就是為了彼此牽制,燕王是宗親,手握重軍,威懾四海;馮公公是太監,看顧皇帝,牽制內閣;穆宗臨終前提拔張孝濂的初衷,想必是看中了張孝濂出眾的理政能力,想用他來防備燕王。燕王自己便姓顧,侄兒年幼,錢太後又不是個智商高的,萬一出點什麼事,恐怕龍椅就要換人坐了。
可是沒想到,事情反而朝另一個極端的方向發展而去。燕王依舊規規矩矩,曾經最信任的張孝濂反而一家獨大。本朝無宰相,所有的折子都要皇帝親自批復,事實上除了開國皇帝,沒一個皇帝能吃得消此等體力活。故而本朝設立了內閣,代替皇帝票擬,後來害怕內閣獨大,後面的皇帝又設了司禮監。內閣送上來的票擬,也就是初步處理方案,總得司禮監批了紅才能生效。如今的司禮監大太監,是馮公公。
馮公公是看著皇帝長大的,還被皇帝親昵地稱作“馮大保”,無異於奶爸。馮公公也不知道怎麼和張首輔看對了眼,本來應該相互角力的兩個人,竟然彼此和諧的很,但凡是張首輔遞上來的折子,馮公公看都不看,直接就批紅應允了。這樣一來,張首輔一手遮天,總攬朝政,也就不奇怪了。
三足鼎立中另兩足其樂融融,燕王這另一端就至關重要了。燕王留京之後和張首輔關系還算融洽,至少表面上看來兩人相互尊重,乃君子之交。曾經林未晞也覺得顧徽彥和張首輔之間交情應當還不錯,可是大婚當日顧徽彥從酒宴上回來,眉間隱隱的焦灼卻展露出,這三位輔政大臣之間的真實關系或許並非外人所看到的那樣平靜。
燕王都覺得棘手的事,林未晞不覺得自己能說出什麼高見來。她隻是有些擔心,如果天書上說的是真的,等日後大肆清算張孝濂時,和張首輔關系尚好的燕王府會怎麼樣?下一任首輔申時行當政後又是什麼樣的情形?甚至揣測得更惡意一些,皇帝,在這件事中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?
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正坐著和燕王說話,他眉目俊秀,看著和善又無害。可是林未晞卻從心底裡湧上一股寒意。
林未晞此刻終於意識到,那本天書雖然玄微,但也不過是一家之言罷了。那本書更像是站在高然角度上,將一切美化後的私人起居注。朝堂之波譎雲詭,黨爭內鬥之兇險,豈是一本書能概括的。
或許,她也沒必要那樣把書裡的內容當回事。
顧徽彥陪著皇帝到後宮來給太後請安,實際上是滿足皇帝想看一看林未晞的好奇心。那畢竟是皇帝,顧徽彥不好說什麼,等人見到了,顧徽彥見時間差不多,就立刻起身,帶著林未晞離開。
見顧徽彥告辭,皇帝頗有些不舍得站起身,說道:“燕王叔,你難得進宮,怎麼不多坐一會?我還想讓王叔指點我馬術呢。”
“今日主要是陪著家妻來向太後謝恩,如今時候不早,我等不好在內宮久待。若是皇上想練習騎射,不妨明日我再進宮,陪皇上練個盡興。”
皇帝聽了後無奈地嘆口氣:“燕王叔說的是。隻是明日朕要去文華閣聽經筵,恐怕沒時間去校場了。”
顧徽彥極短暫地停頓了一下,轉而又笑道:“張首輔對陛下盡心盡責,恪守師之職,這是國之幸事。”
林未晞沒有錯過皇帝對燕王自稱“我”,也沒有錯過燕王隻說張首輔對皇帝管教甚嚴是“國之幸事”,卻不發表私人意見。張首輔擔著皇帝老師之名,他也一心想為齊王朝培養出一個仁者明君來,故而對皇帝的管教十分繁瑣嚴苛,甚至連皇帝看什麼書練什麼字,下朝之後做什麼,也管之甚嚴。站在大人的角度上,張首輔這是為了皇帝好,可是站在十二三的少年角度上,恐怕就很討嫌了。
皇帝依依不舍地送燕王出去,他又朝林未晞看了一眼,說道:“王叔新婚燕爾,朕身為晚輩卻沒能到場慶賀,實在是不該。朕沒什麼見面禮,唯有一雙玉璧送給燕王嬸,望王嬸和王叔百年好合,琴瑟和鳴。”
林未晞冷不防被點名,她還從沒和皇帝說過話,如此一來險些站不住:“萬歲,臣婦何德何能……”
皇帝對著林未晞和氣地笑了笑,少年皮膚白皙,這樣一笑俊秀又幹淨:“王嬸不必如此,朕素來敬重燕王叔,這是朕給你們二位的新婚賀禮,嬸嬸收下就是。”
林未晞看向顧徽彥,顧徽彥輕輕點頭,林未晞於是說:“謝陛下,陛下萬歲。”
林未晞和顧徽彥站在前面與皇帝寒暄,高然和顧呈曜隻能恭立在後面看著。高然一句話都不能說,她看著這兩人並肩而立的背影,心裡不知為何就想到,顧呈曜隻是世子,別人說起他,總會稱他為燕王的兒子。高然曾經以這個身份而深深自傲,可是現在,她卻有些滋味難辨。
就因為是燕王之子,所以高然隻能站在身後,看著林未晞接受出面寒暄,和各種大人物談笑風生。這並不是因為林未晞有多麼靈巧,或者高然有多麼笨拙,林未晞能這樣,不過因為她是燕王妃,燕王新娶的妻子罷了。
高然站在一臂之隔的地方,看著林未晞笑著謝恩,然後讓人收起帝王親賜的玉器。她和顧呈曜站在這裡,明明距離不過咫尺,卻仿佛隔了不可逾越的深溝。
這道溝,是權勢,是地位,是輩分,也是燕王赫赫的戰功,皇帝都不得不依仗的十萬兵權。高然頭一次清晰地認識到,她這個世子妃所承擔的榮耀,並不是因為顧呈曜,而是因為燕王。